吉林日报记者 万双
2025年9月,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——长春科技学院2024级英语一班学生陈俪夫,在竞争激烈的“零售项目”中脱颖而出,一举斩获金牌。这一成绩不仅实现了吉林省在该项赛事中金牌“零的突破”,更成为学校深耕技能人才培养领域结出的又一硕果,为吉林职业教育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谁能想到,这位站上全国最高领奖台的姑娘,此前从未接触过专业零售领域。2006年出生于吉林市的陈俪夫,曾荣获“外研社·21 世纪英语演讲比赛”吉林省季军。而她此次挑战的零售项目,远比“卖东西”复杂——需根据商品特性制定精准销售方案,结合消费场景完成卖场布局与陈列设计,更要熟练运用英语应对专业术语交流,相当于同时攻克“销售策划+空间设计+专业英语”三门难题,对她而言,这无疑是一场“跨界突围战”。
零售项目涵盖商品销售、数字销售、售后服务、财务管理和视觉营销五个模块,对选手的综合能力提出严苛要求。既要有精准的服务技巧,也要有清晰的商业思维,更需具备应急应变的实战能力。面对这一与所学专业看似毫无交集的领域,陈俪夫没有退缩,而是以坚定的决心开启了备赛征程,将训练室变成了“全天候战场”。
“没什么捷径,就是熬。”这是陈俪夫发出的感慨,而这句话的背后,是她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。备赛期间,她每日训练时长超过12小时,累计训练时间更是突破1000小时。为了达到最佳竞技状态,她将训练拆解为数十个具体场景,从细节处反复打磨。白天,在模拟卖场里,陈俪夫对每一个动作、每一句话术都精益求精。接待顾客时,左手必须扶稳商品展示面,保持45°的固定角度;语速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20字,确保清晰流畅;就连微笑时嘴角上扬的弧度,都要对着镜子练上几十遍,直至形成肌肉记忆。夜晚,训练馆的灯常常亮到深夜,她坐在电脑前逐帧回看白天的训练视频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“第15秒语速偏快”“手势幅度过大遮挡商品”等问题,第二天一早便带着这些“错题本”进行针对性修正。
“30秒洞察需求,是赢下比赛的关键。”这是陈俪夫总结出的“独门绝技”,而这一绝技源自她对主教练王巍设计的27类顾客画像的千次演练。从年轻宝妈到老年消费者,从冲动购物者到理性对比者,她能通过顾客的衣着、语气快速判断身份,精准设计推荐话术。面对收银机死机、顾客投诉价格偏高等突发场景,她更展现出“死磕”精神——仅“应对竞品价格优势”这一模拟情境,就经历了43次调整优化,最终实现“话术无卡顿、解决方案零遗漏”。
备赛期间,三双磨破的实训鞋、两个用到报废的录音笔,不仅记录着她的汗水与坚持,更诠释了“把小事做到极致就是绝活”的工匠精神。备赛过程中,困难重重。曾有一段时间,面对满屏的英语资料,陈俪夫也忍不住掉眼泪,但她每次都告诉自己“再坚持一天”。“现在回头看,那些咬牙扛过去的日子,都是照亮夺冠路的光。”正是这份坚韧与执着,让她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一路披荆斩棘,最终站上巅峰。
陈俪夫的夺冠,并非孤军奋战,背后离不开长春科技学院一支“术业有专攻”的指导教师团队的全力支持。学校组建了10人导师团,以“分工协作、精准补位”构建起全流程育人链条。“每位老师都把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,再把优势聚合成我的竞争力。”陈俪夫回忆道。
为了让陈俪夫更好地适应比赛场景,几位老师轮流扮演“挑剔顾客”,从“质疑商品质量”到“临时变更订单”,用多样化需求倒逼她提升应变能力。这种“一人参赛、团队托举”的模式,正是学校“精准师徒制”的生动实践——以师资优势打通知识与技能的转化通道,让选手在针对性指导中快速突破瓶颈。
长春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刘洋表示,学院始终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核心方向。为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训练条件,学校搭建了模拟卖场、专业训练室等高标准平台;同时,组建跨学科教练团队,为学生提供从技能到语言、从理论到实战的全链条指导。陈俪夫的成长与夺冠,正是学校这一培养模式的成功印证。她的破茧之路,个人的专注与韧劲是根基,团队的支撑与协作则是加速的翅膀。这份沉甸甸的金牌,属于陈俪夫,也属于每一个在深夜里陪伴、指导、支持她的团队成员。
新宝策略-股票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网配资-配资炒股首选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